#云上岭南##花地有声# 【对话谢有顺:我们要永远对莫言这样的作家抱以期待】莫言、余华等先锋作家越写越差?学文科真的没用了吗?如何阅读才会有真正的收获?羊城晚报邀请到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谢有顺,跟他聊聊他的新书《文学的深意》。
谢有顺身上有很多标签:中大教授、长江学者、全球青年领袖。作为学者,他29岁成为国内最年轻的“冯牧文学奖”得主,与莫言同台领奖;作为老师,他34岁成为国内最年轻的中文学科教授和博士生导师,是诸多学生眼中的“大神”;作为文学批评家,他是不少作家眼中的“才子”,文学界盛传的“南谢”。
文学如何与人的内在生命、与我们身处的时代现场发生关系,是谢有顺真正关注的问题。在新书《文学的深意》中,谢有顺展示了自己对中国当代文学动态的体察和洞悉。
他的文学批评从具体的文本出发,进而进入到一个更宏大、更广博的空间,一个文学的、生命的、心灵的世界。
随着AI时代的到来,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技术让文字一步步祛魅,从庙堂之高走向烟火人间。
短视频、浅阅读、影视改编,让这个时代的文字越来越松软,文学看起来热闹又喧嚣。短视频时代,我们可以用五分钟快速读完一本《红楼梦》,也可以用三分钟看完《教父》三部曲。
“如果你过度迷恋、追求快乐阅读,那你的阅读可能就永远在一个平面滑行,很难有真正的收获。”谢有顺此说犹如对“快乐阅读”的当头棒喝。
他坚信,科技越发达,我们越需要文学。今天的文学,依旧有着影响人心的力量。然而,真正让人有收获的文学,从来都是有难度的。
静下心来,收听这期关于文学干货的“暴力输出”,我们相信,你一定会有所收获。